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魏朝刚:唇读对听障人群言语识别能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  更新时间:2019/7/18 19:41:39

魏朝刚:唇读对听障人群言语识别能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9BIAC 听力行业通讯 今天

2019年6月9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北京听力协会主办的“2019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圆满结束。本届大会邀请了来自泰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中国台湾等海内外共56位专家学者参与主题分享,共有39个学术演讲和2场圆桌讨论,20余位特邀嘉宾和代表参会交流。现将学术演讲与讨论的精彩内容整理并分享,希望能推动行业专业发展。


6月9日上午,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的魏朝刚主任作了题为“唇读对听障人群言语识别能力影响的临床研究”的主题发言。魏主任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以学龄及以上语前聋儿童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程度听力损失者在三种聆听情况下的言语识别率的变化,探讨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的受试者利用唇读信息进行言语识别的获益情况和影响因素,反映了唇读技能作为视觉通道对听障者很重要,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均可能启动受试者运用唇读的能力。


1.jpg

魏朝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兼任全国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机电产品国际招标评标专家、中国医促会人工听觉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听力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杂志》特约审稿专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参与人工耳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包括术前听力学评估、术中监测和术后编程调试,解决了大量耳蜗畸形、多重障碍和疑难病例的调机问题。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与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和美国House Ear Institution 等实验室开展国际研究合作。先后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和澳大利亚National Acoustic Laboratories 参观学习。近年来,发表SCI 论文6 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先后发表论文40 余篇。参加了三本书籍的编译工作。协作指导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

唇读 (Lip-reading) 是人类言语活动中非常特别的一种现象,是指听障者利用视觉信息感知言语的一种特殊方式和技能。唇读亦称“读话” Speech-reading), 因为相较于纯粹的嘴唇运动, 视觉信号更遍布于说话人的整个说话过程和面部运动。看话人通过观察说话人的口唇发音动作、肌肉活动及面部表情,形成连续的视知觉,并与头脑中储存的词语表象相比较和联系,进而理解说话者的内容。



研究背景


McGurk效应 :言语知觉中的一种“幻觉”效应,有研究者指出这种听觉与视觉的交互作用能发生在一个发音看起来和听起来不一致的条件下。例如,让被试在看/ga/的唇动视频的同时听/ba/的声音刺激,然后报告实际听到了什么发音。结果当这两种不一致的视听刺激混合之后常常使人误以为听到的声音是/da/。

2.jpg

 

感知代偿理论(perceptual compensation theory):Ronnberg在1995年提出一种感知模态的剥夺可以刺激另一种代偿性的感知模态增强,比如长时间的耳聋可以导致对视觉信息的较大依赖。


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的整合能够增加言语感知能力,特别是在较差的聆听环境中,日常遇到的言语声大多数来自于另一个人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能看到对方的面部(包括唇部运动),视觉信息包括唇读更像是一种包含了从常规的听觉和视觉信号中提取高阶信息的多模态整合。


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程度听力损失者在三种聆听情况下的言语识别率的变化,分析和探讨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的受试者利用唇读信息进行言语识别的获益情况,分析和探讨听力障碍者使用单纯唇读信息的言语识别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使用“心爱飞扬”言语测听软件对选取的103例学龄及以上语前聋儿童进行测试。


测试项目为:单独听觉信息(auditory-only,AO)、单独视觉信息(visual-only,VO)和听觉联合视觉信息(auditory-visual,AV)三种情况下的言语识别率。


根据受试者的基线听力水平,将其分为4组:


A组:无法完成噪声下言语测试者


B组:10.0dB≤SNR50<15.0dB


C组:5.0dB≤SNR50<10.0dB


D组:SNR50<5.0dB

3.jpg

研究结果

4.jpg

 

A组

5.jpg

B组

5.jpg

C组

6.jpg

D组


7.jpg8.jpg

结果显示:


1. 四组不同听力水平者单独VO识别情况下言语识别率无显著性差异;


2. 四组不同听力水平者在AV情况下均有较大程度的获益。


统计分析显示,受试者年龄与单独唇读识别识别率呈显著正相关(p=0.003),人工耳蜗植入的年龄与单独唇读识别识别率呈显著正相关(p=0.003)。


受试者助听器使用时间与单独唇读识别识别率呈显著正相关(p=0.001);术前残余听力(250Hz和500Hz平均PTA)与单独唇读识别识别率呈负相关(p<0.05),其余因素与单独唇读识别识别率均无显著相关性。


研究讨论


此项研究展示了正常人多感觉通道的信息整合过程,各个通道的刺激信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唇读作为视觉通道对听觉障碍者极为重要,当音量较低或噪音较大时尤其如此。


影响唇读识别的因素可能有多种:


个体的认知能力,如工作记忆、语音编码水平、视觉加工能力、补偿机制、词汇存储系统等;


情景因素,如句子中的情绪表达、句子长短、谈话情景、照明情况等;


谈话者因素,生理特征、语速、两人之间的距离、观看的角度、以及与谈话者的熟悉程度等;


语言经验,包括词汇量的多少、语言的种类、以及因听觉损失程度和类型、佩戴助听器与否等方面导致的手语及口语的应用程度;


音素可见性的程度(单韵母 > 复韵母> 声母)等。


听力损失程度不是唇读技能发展的充要条件,但与低频听力损失有弱相关,听觉辅助(HA、CI)后,有助于提高唇读语音技能。听觉辅助干预的时机、家庭听觉语言交流环境均有助于提高唇读技能。


研究结论


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均可能启动受试者运用唇读的能力。唇读作为帮助听力损失者接受日常交流信息的重要辅助手段,其识别能力随着受试者的年龄、唇读经验、助听器佩戴的时间和人工耳蜗植入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日常交流时使用唇读信息后,可能并不能影响听力损失者的听觉能力,即不存在唇读对听觉的“挤占效应”。


低频段残余听力的水平与单独唇读识别得分存在负相关性,反映了受试者主要应用”残余听力佩戴助听设备+唇读”的综合交流模式作为日常接受外界信息的手段来提高其综合交流能力。